現況缺失

02 Sep 2021
現況缺失

教育在台灣深根已有7.80年的歷史了,但多數父母還是以孩子的功課為前提,為什麼呢?
因為功課是家長看得到的成果,成績是很明確的表現,但經常忽略觀察孩子的行為成長。
行為大致可分成「優」與「惡」,這兩者是非常顯著且強烈的現象,譬如說孩子打人是「惡」,父母會予以糾正,如果孩子瞪人呢? 其實這也是一種侵犯的行為,但有些父母並沒有重視,反而只著重在認知學習的部分。

前面提到孩子成績的部分,絕對是現代父母最注重的成果。今天孩子考了90分,你可能會為孩子少了10分感到可惜,也可能覺得他做的不錯拿到高分,但獲得分數的過程,父母真的在乎嗎? 當孩子知道分數可以決定父母看他的眼光,成果論的壓力下,難保孩子不會以作弊得到他需要的關注。

現代教育最大的缺失,不僅是在父母,甚至有的教育工作者為了拿出成果給家長看,完全顛覆了教育的意義,忽略了孩子行為發展教育的重要性。

現在世界各國對於情緒的研究是越來越專精了,甚至現在很多的醫學報告研究指出,人類的情緒行為是從0歲開始,5歲結束情緒的學習窗口,也就是說5歲以前沒有教好情緒控制,就來不及了。
舉例來說,孩子經常得不到他想要的就嚎啕大哭,照顧者在沒有觀察理解孩子嚎啕大哭的原因之前,只想快速解決「哭」這件事,於是經常聽到「你哭甚麼! 你不要再哭了!」只想快速阻止孩子的情緒,甚至語帶威嚇「你再哭我就...」,試圖用恐懼壓抑孩子的情緒發洩,卻忽略了觸發孩子情緒的原因。
在我的著作《快樂隨時帶著走》就曾提到,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的鄭捷不是「品格問題」,而是「情緒」出了問題。平日風度翩翩的正人君子也可能變成殺人惡魔,因為品格可以被塑照、虛假、造作,但情緒不行。
情緒是一種發自內心,受到外界刺激後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現象。如同前面所提到的,5歲前把握黃金時期,利用音樂教育來做為抒發情緒的出口,就扮演了關鍵性的作用。
統整前面所述,當一個孩子情緒得到良好的引導,他的行為也更容易被接受,進而在學習成績能有更好的表現。現況缺失

忘記了你的密碼嗎?請撥打服務專線03-5267287,與我們連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