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新想

02 Sep 2021
教育新想

「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。」出自《禮記•學記》
意思是,教師(教育工作者)針對學生的不同缺失,而因材施教,才能發揮學生才情,糾正其偏差。 而「因材施教」當中的「因材」正是教育最重要的第一步。

現代父母多注重智育的表現,也就是成績。
總是要孩子聽話、要乖巧,似乎這才是「應該」的。

有家長告訴我:「孩子上了幼兒園,甚麼不學,竟然學會頂嘴了!」
我說:「恭喜! 妳的孩子上幼兒園真是成長了! 」

怎麼說呢?

會「頂嘴」表示這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,語言能力也進步了,妳不能接受的是他的「態度」。從前孩子總是順從聽妳的話,但那並不是真正的順從,是因為孩子年幼,只能完全的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,當父母的主觀意識不斷的加注在孩子身上,甚至將孩子當做父母無法達成自身願望的投射者。舉個例子,父母外語能力不好,就要孩子2.3歲開始接受外語教育,甚至在這上面給予過多的關注,而這樣的關注就形成了孩子的壓力。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父母走在孩子前面引路,自己卻也提著燈在摸索著方向,這些都是非常令人擔憂的!

要如何「因材」呢?
我建議父母可以先從孩子6個月大開始「觀察」。像是民間習俗的抓週儀式,雖然是娛樂性質居多,但老祖宗的智慧也在告訴我們,父母學習觀察孩子的喜好、興趣,是極其重要的! 但現代父母工作繁忙,陪伴孩子的時間又少,經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「相信老師」。
觀察過程中,不僅要瞭解孩子的喜好,語文、數字、情緒...等,有哪些長處? 哪些不足? 協助他在各個面向能夠均衡發展,即是呼應教育的「因材施教」 了。

忘記了你的密碼嗎?請撥打服務專線03-5267287,與我們連絡。